獅子魚中毒

具毒素的海洋生物

/ 目錄 /

一、前言
二、火珊瑚(Fire Coral)
三、僧帽水母(Portuguese Man-of-War)
四、蓑鮋屬魚類(Lionfish)
五、藍環章魚屬(Blue-Ringed Octopus)
六、立方水母綱(Box Jellyfish)
七、芋螺(Cone Snails)


一、前言

具毒性的海洋生物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通常是因潛水員直接觸碰到生物或在製作生物標本時不慎接觸所引起。中毒案例雖然罕見,但卻可能危及生命。本篇文章翻譯潛水員警示網出版之Hazardous Marine Life,並整合其他海洋生物中毒相關文獻資料,提供潛水員及醫療人員參考。

二、火珊瑚(Fire Coral)

火珊瑚照片
圖片來源:嶼海(IG: https://www.instagram.com/tuahai_tw/

火珊瑚屬於一種群居的刺絲胞動物,不慎觸碰到可能引起皮膚灼熱反應,容易發生在浮力控制不佳的潛水員。

(一) 生物學及辨識

火珊瑚分布在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歸類於水螅蟲綱、花水母目、千孔珊瑚科、千孔珊瑚屬,一般呈現黃綠色或棕色的分支狀結構。雖然火珊瑚可以形成類似珊瑚的堅硬鈣質結構,但在分類上卻不屬於珊瑚,反而更接近僧帽水母等其他水螅動物。

(二) 毒性機轉及中毒症狀

之所以命名為「火珊瑚」是因為誤觸會產生灼熱的感覺。火珊瑚堅硬鈣質骨架中的刺絲胞在接觸到人體皮膚後會釋放毒液,導致輕度到中度灼傷。火珊瑚中毒症狀以灼熱感伴隨皮疹最為常見,灼熱感可能維持數小時,而皮疹則可能在接觸後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出現,並通常需要數天才會消失。若遭到火珊瑚割傷,其毒液可能造成傷口邊緣組織壞死,因此需特別留意可能衍伸的感染情形。

(三) 緊急處置

1、使用醋局部塗抹於患部30秒,接著將患部沖洗乾淨

2、若起紅疹或水泡,勿自行戳破

3、保持患部清潔、乾燥與通風

4、若形成開放性傷口,應就醫尋求醫療協助

5、根據醫師評估,可能需要給予抗生素或破傷風疫苗

(四) 預防方式

1、避免觸摸火珊瑚鈣質骨架。此外,石頭及海螺等堅硬物體表面皆可能被火珊瑚寄生,即使未呈現分支狀,也應避免觸碰

2、若須跪在海底,應選擇沙地區域

3、穿著全身包覆的防寒衣

4、掌握中性浮力技巧,並在下潛時留意下方地形

三、僧帽水母(Portuguese Man-of-War)

僧帽水母

僧帽水母具有細長的觸手與充滿氣體的藍色氣囊,與火珊瑚相同,皆屬於刺絲胞動物。一旦接觸到皮膚,可能引起劇烈疼痛及其他全身性症狀。

(一) 生物學及辨識

雖然僧帽水母外觀形似水母,但實際上屬於水螅蟲綱、管水母目、僧帽水母科、僧帽水母屬。我們所看到的水母外觀,是由最多四種水螅多形體所組成。因此,僧帽水母在親源上其實更接近火珊瑚,而非水母。僧帽水母具有細長的藍色觸手,以及透明、藍色、紫色或粉紅色的鰾,容易辨識。

(二) 毒性機轉及中毒症狀

僧帽水母觸手上的刺絲胞能夠釋放蛋白質神經毒素,麻痺小魚。人類若不慎被螫傷,會產生紅腫、水泡,伴隨中度至重度的疼痛。全身症狀包含全身不適、嘔吐、發熱、心律增快、呼吸急促、腹部或背部肌肉痙攣等,雖然全身性症狀較少發生,但仍可能危及生命。

(三) 緊急處置

1、應避免擦拭傷口,因擦拭過程可能導致刺絲胞在皮膚上滾動,增加患部面積,亦會增加中毒過程

2、初始症狀多為劇烈疼痛,雖然通常不至於危及生命,但仍需監測呼吸、心律,並做好因應全身性症狀的準備(備妥AED及準備CPR)

3、使用鑷子或戴手套拔除觸手

4、用海水沖洗傷口,以清除剩餘未發射毒素的毒囊。切勿使用淡水、酒精及尿液,這可能引起毒囊發射毒素

5、熱敷。將患部浸入45°C熱水中30-90分鐘,若無法測量水溫,請未遭螫傷者測試水溫至皮膚可接受的最高溫度(誤讓患者自行測試水溫,因螫傷的疼痛可能影響對熱度測試能力)。熱敷能夠掩蓋疼痛感,及使蛋白質毒素變性

6、送醫前持續監測患者生命徵象

(四) 預防方式

1、僧帽水母較常出現於海面,因此潛水員上升過程應觀察四周,留意延伸出的觸鬚

2、穿著全身全身包覆的防寒衣

3、在僧帽水母盛行區域可以戴頭套保護頭部及頸部

四、蓑鮋屬魚類(Lionfish)

獅子魚刺傷

蓑鮋屬魚類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魔鬼簑鮋,其具有華麗的胸鰭及眼部觸鬚,因此又俗稱「獅子魚」,常見於台灣海域。雖然蓑鮋屬魚類一般不會主動對潛水員造成威脅,但誤觸仍可能造成中毒。

(一) 生物學及辨識

蓑鮋屬魚類是印度洋及太平洋地區的原生物種,但現今亦成為大西洋地區令人頭痛的外來中之一,全球海域皆可以發現其蹤跡。蓑鮋屬魚類外觀多具有紅色及黑白相間的條紋,並具有帶刺的魚鰭。

(二) 毒性機轉及中毒症狀

蓑鮋屬魚類背鰭、腹鰭及臀鰭有針狀刺,若遭刺傷會產生極度疼痛感,並可能導致局部水腫及皮下出血。若手指遭刺傷,可能影響組織血液供應,導致壞死。疼痛感可能維持數小時,而水腫通常在2至3天會逐漸消退。

(三) 緊急處置

1、用乾淨的淡水沖洗傷口

2、去除傷口上明顯的異物

3、控制出血。若為小傷口,可在刺傷當下將傷口部位血液擠出1分鐘,減少毒液量

4、熱敷。將患部浸泡於45°C熱水中30-90分鐘,若無法測量水溫,請未遭螫傷者測試水溫至皮膚可接受的最高溫度(誤讓患者自行測試水溫,因螫傷的疼痛可能影響對熱度測試能力)

5、必要時進行包紮並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四) 預防方式

1、一般而言,蓑鮋屬魚類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保持適當距離可避免誤觸

2、穿著全身包覆的防寒衣

五、藍環章魚屬(Blue-Ringed Octopus)

<strong>具毒素的海洋生物</strong>

藍環章魚是一種棲息在日本南部到澳洲和西印度洋熱帶海域的小型有毒章魚,是唯一已知會對人類造成毒性危險的頭足類動物。

(一) 生物學及辨識

藍環章魚為小型章魚,很少超過20公分。其特徵為身體上的藍色環,但藍環僅在受到干擾、捕獵或交配時才會顯現出來。平靜或休息時,則是呈現身體本身的黃色、米色或灰色。藍黃章魚在夜間較為活躍,白天多數時間則是藏身於巢穴中。

(二) 毒性機轉及中毒症狀

藍環章魚具有強硬的嘴喙,咬傷同時,其唾液腺會分泌強力的神經毒素: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該毒素為一種鈉離子通道阻斷劑(sodium channel blocker)。這種毒素能夠在幾分鐘內使受害者癱瘓,約半毫克的劑量就足以使一個成年人致命。

藍環章魚咬傷一般不會有嚴重的疼痛感,而其神經毒素導致的中毒症狀在不同階段有所不同。從初期症狀的感覺異常(刺痛、麻木感),逐漸發展成全身性症狀,如:口唇、舌頭感覺異常、流口水、發音困難、吞嚥困難、出汗、頭暈、頭痛。嚴重可能出現肌肉無力、協調性失調、肌肉震顫,甚至是癱瘓。若發生癱瘓則可能影響呼吸肌,進而導致低血氧及發紺。

(三) 緊急處置

1、支持性療法,目前尚無解毒劑可以使用

2、用淡水清洗傷口,並使用壓迫固定技術包紮

3、TTX為耐熱毒素,熱敷無法改變其毒性

4、盡速向鄰近的急診尋求協助,觀察患者症狀,並準備好呼吸器、AED、CPR等設備

5、不建議傷口切除

(四) 預防方式

1、藍環章魚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保持適當距離及避免觸碰可以避免咬傷導致中毒

2、藍環章魚較常棲息在小隙縫或空洞中,棲息環境中的瓶罐或貝殼也可能成為其藏身處, 應避免在棲地撿拾這些物品,以免誤觸

3、穿著全身包覆的防寒衣及配戴手套可以降低咬傷風險

六、立方水母綱(Box Jellyfish)

立方水母

立方水母綱共約有20種品種,擁有人類已知毒性最強的毒液,某些品種甚至在短短三分鐘內就能夠奪取成年人生命,幾乎沒有任何救援的反應時間。

(一) 生物學及辨識

立方水母屬於刺絲胞動物,其身體呈現立方形狀,每個角上都具有觸手,用來捕捉獵物。幾乎所有熱帶及亞熱帶海域都有立方水母綱的物種,但致命的品種似乎僅限於印度-太平洋海域。

(二) 毒性機轉及中毒症狀

澳大利亞箱形水母(Chironex fleckeri,俗稱:海黃蜂)是立方水母綱中毒性最強的一種,其蛋白質毒素會使紅血球細胞破裂,造成鉀離子細胞大量釋放,最終導致心臟衰竭。另外,被另一種立方水母「Carukia barnesi」螫到可能產生Irukandji syndrome,症狀從輕至中度局部刺痛開始,隨後在幾分鐘到一小時內出現一陣一陣全身性背部、胸部及腹部疼痛,並可能伴隨嘔吐、出汗、躁動、高血壓及心搏過速。重症患者可能出現心肌損傷、肺水腫與休克。

(三) 緊急處置

1、聯絡最近的緊急醫療服務

2、監測患者的呼吸及循環,隨時做好進行心臟復甦準備

3、避免摩擦受傷部位,以避免刺絲胞在皮膚上滾動,增加患部面積

4、在受傷區域撒上醋至少30秒,目的是穩定潛水員皮膚上未發射毒素的刺絲胞,但不能減緩疼痛及已注入的毒素

5、以海水或生理食鹽水清洗患部,並清除可見觸手。切勿使用淡水、酒精及尿液清洗,這會使大量刺絲胞釋放毒素

6、熱敷。將患部浸泡於45°C熱水中30-90分鐘,若無法測量水溫,請未遭螫傷者測試水溫至皮膚可接受的最高溫度(誤讓患者自行測試水溫,因螫傷的疼痛可能影響對熱度測試能力)。熱敷能夠掩蓋疼痛感,及使蛋白質毒素變性

7、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若被立方水母螫傷並出現心臟驟停或其他心臟毒性,基於專家意見,應盡速給予抗蛇毒血清。雖然目前仍缺乏抗蛇毒血清有效治療水母螫傷導致心臟毒性的證據,但動物研究中顯示其具有一定的生物學活性

Irukandji syndrome所引起的高血壓,機轉類似於amphetamine中毒。因此,能夠透過給予benzodiazepines藥物控制,減少中樞神經系統釋放catecholamine。若給予benzodiazepines藥物後仍無法控制血壓,則可以靜脈注射降血壓藥物,如:nitroprusside、phentolamine

(四) 預防方式

1、了解欲從事潛水的區域是否安全,避開已知的立方水母棲地

2、穿著全身包覆的防寒衣、頭套及手套,減少裸露的皮膚面積

3、在可能出現水母的地區潛水,可以攜帶醋,以利螫傷時能夠緊急處置

七、芋螺(Cone Snails)

芋螺屬於腹足綱動物,具有美麗彩色圖案的錐形貝殼,但卻有魚叉般銳利的牙齒,能夠注射神經毒素,且所有芋螺皆具有毒性。

(一) 生物學及辨識

芋螺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水域的淺礁石、沙質沉積物、岩石或珊瑚中。

(二) 毒性機轉及中毒症狀

芋螺的舌齒含有具神經毒素的毒腺,遭到刺傷可能引起輕到中度疼痛,以及局部發炎症狀。不同種芋螺所含的毒素也不相同,部分芋螺的毒素會影響神經系統,可能導致癱瘓,甚至是呼吸衰竭與死亡。

(三) 緊急處置

1、尚未有專一性的解毒劑,以疼痛控制為治療方向

2、用淡水清洗傷口,並使用壓迫固定技術包紮

3、熱水可能有助於緩解疼痛,但由於芋螺毒素具耐熱性,熱敷無法改變其毒性

4、留意是否出現癱瘓症狀,事先準備好呼吸器

5、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四) 預防方式

1、誤隨意觸碰海洋中的螺類

其他潛水安全文章


Ref.

  • Divers Alert Network, Hazardous Marine Life. HEALTH & DIVING REFERENCE.
  • Geoffrey K Isbister, MD. Marine envenomations from corals, sea urchins, fish, or stingrays. Post TW, ed. UpToDate. Waltham, MA: UpToDate Inc. http://www.uptodate.com. (Accessed on March 7, 2023.)

在〈<strong>具毒素的海洋生物</strong>〉中有 3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懷孕是否可以從事潛水? – 少年維特藥學部落格

  2. 自動引用通知: 如何計算潛水耗氣量 – 少年維特藥學部落格

  3. 自動引用通知: 硬珊瑚與軟珊瑚有什麼區別? – 少年維特藥學部落格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