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不少民眾長期受到臉部泛紅、刺痛或反覆冒出紅疹、膿皰等困擾,卻常被誤認為是單純過敏或痘痘,其實這很可能是「酒槽肌」。
文章目錄
酒槽肌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酒槽肌?
「酒槽肌」在醫學上稱為「玫瑰斑(Rosacea)」,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疾病,主要影響臉部中央區域,包括額頭、臉頰、鼻子與下巴。常見症狀為臉部泛紅、灼熱感、微血管擴張、丘疹膿皰,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皮膚增厚或鼻部變形。
酒槽肌的形成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皮膚微生物(如:蠕形蟎蟲)過度增生
- 血管異常反應或擴張性體質
- 神經末梢對溫度或情緒變化過度敏感
- 紫外線、溫差刺激、情緒壓力
- 荷爾蒙變化與免疫反應失調
酒槽肌有哪些藥膏選擇?
酒槽肌的皮膚變化包括泛紅、微血管擴張、丘疹、膿皰與灼熱感,因此治療用藥也有所不同。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幾種外用藥膏如下:
Ivermectin(Soolantra® 舒利達乳膏)
Ivermectin 為一種廣效性抗寄生蟲藥物,可用於減少皮膚中蠕形蟎蟲的數量,並具有抑制脂多醣誘導的發炎性細胞激素釋放的作用,因此具一定的抗發炎效果。
- 適應症:針對以丘疹與膿皰為主的病灶效果顯著。
- 使用方式:建議每日外用一次,通常在晚間洗臉與保濕後使用。初期使用者可能會出現輕微的泛紅或刺激感,這多為暫時性皮膚反應,隨著肌膚適應後通常可改善。
- 副作用:常見副作用為皮膚灼熱感,相對較少見有皮膚刺激、搔癢、皮膚乾燥,在持續治療後副作用會減輕。
Metronidazole 硝基甲嘧唑乙醇
此為使用歷史悠久的外
Metronidazole 具有厭氧菌殺菌效果,常應用於治療酒槽肌的紅腫與膿皰,是敏感型膚質患者常見的治療選擇。
- 適應症:適用於輕中度玫瑰斑,尤其是膿皰型或泛紅伴敏感的患者。
- 使用方式:患部洗淨後,每日一至兩次塗抹患部,通常需連續使用數週方能見效。
- 副作用:短暫發紅、輕微乾燥、灼痛及皮膚刺激。
Azelaic Acid 杜鵑花酸
Azelaic Acid 可以抑制促進痤瘡脂肪酸之初油酸菌的生長,達到抗菌的作用。亦能影響上皮細胞的角質化過程,達到分解粉刺的作用。
- 適應症:適合同時有粉刺、毛孔粗大與發炎反應者。
- 使用方式:每日一至兩次。使用前應用水徹底清潔皮膚,初期使用可能出現輕微刺痛或乾燥,建議搭配保濕乳液同時使用,以降低刺激感。
- 副作用:局部皮膚刺激(如:變紅、鱗片剝落、發癢、灼感)可能偶而會發生,通常在治療開始時,但在治 療期間會漸消退。
Brimonidine(Mirvaso®)凝膠
Brimonidine 為血管收縮劑,能選擇性作用於α2腎上腺素受體,促使皮膚內的微血管收縮,而使紅斑減退、紓緩症狀,短時間內快速改善臉部潮紅現象。
- 適應症:主要針對以臉部潮紅為主訴者,有快速改善外觀的需求者適用。
- 使用方式:每日早上塗抹一次,藥效約可維持12小時。須注意,此藥為暫時性緩解紅斑,並不治療發炎性丘疹或膿皰。
以上藥膏的選擇與使用,應由皮膚科醫師依據個別膚況進行評估與搭配。有時單一藥物效果有限,需搭配其他治療方式合併使用,才能達到穩定控制的效果。
酒槽肌的其他治療方式有哪些?
除了外用藥膏治療外,針對中重度或症狀反覆發作的酒槽肌患者,皮膚科醫師也會根據個別膚況,搭配其他療法以達到更全面的控制效果。
口服抗生素治療
針對有明顯丘疹、膿皰或發炎反應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口服抗生素搭配治療。
臨床上常用的抗生素為四環類抗生素(如:doxycycline、tetracycline),這類抗生素不僅能抑制細菌增生,還具有良好的抗發炎作用。使用四環素類藥物需避免過度暴露於陽光下,以免發生光敏感。此外,建議服藥時搭配一大杯開水,服藥後半小時內不要躺下,以避免造成食道發炎或腸胃道刺激。
雷射與脈衝光治療
針對臉部泛紅、毛細血管擴張明顯的患者,雷射與脈衝光療程能夠藉由選擇性破壞異常擴張的血管,達到淡化紅斑、均勻膚色的效果。療程後應加強保濕與防曬,以避免色素沉澱或反黑等副作用。
口服A酸(Isotretinoin)
對於症狀特別嚴重、長期反覆發作,或已出現皮膚增厚、鼻部變形(如:酒糟鼻)者,醫師可能會考慮使用口服A酸治療。口服A酸能有效抑制皮脂分泌、縮小毛孔,對頑固型酒槽肌有顯著療效。
⚠️ 口服A酸可能帶來口乾、皮膚乾燥、肝功能異常、血脂上升等副作用,因此需在醫師嚴密監控下使用,包括定期抽血檢查肝功能與血脂指數,並嚴格避孕以防藥物對胎兒造成影響。
酒槽肌日常保養護膚建議
酒槽肌患者的肌膚通常較為脆弱敏感,對外界刺激的耐受性較差,因此日常保養需特別謹慎。良好的護膚習慣不僅有助於穩定膚況,也能減少藥物使用頻率與病灶惡化的風險。
使用溫和無皂鹼洗面乳
洗臉產品應選擇無香料、無酒精、無皂鹼的溫和配方,避免強效去油的洗面乳。酒槽肌的皮膚屏障本就較為薄弱,過度清潔可能進一步破壞保護層,引發乾燥或刺激反應。清潔時建議以指腹輕輕按摩,使用溫水沖洗,避免用毛巾或洗臉刷大力搓揉。
避免過度清潔與去角質
雖然油脂分泌與老廢角質堆積可能會加重症狀,但過度去角質反而會破壞皮膚屏障,加劇紅腫與不適。建議每天清潔1至2次即可,並避免使用磨砂膏、去角質凝膠或刷具等具物理刺激的產品。若需進行角質代謝,可諮詢皮膚科醫師後,選擇適合的低濃度果酸或水楊酸產品。
定期保濕修護
選擇含神經醯胺、玻尿酸、甘油等成分的保濕產品,有助於修復受損皮脂膜、強化肌膚屏障功能,減少水分散失與外界刺激物滲透。質地方面以凝膠型、乳液型為宜,避免過於厚重或含有高濃度香料、色素的產品。
防曬不可少
紫外線是誘發與加重酒槽肌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使在陰天也建議每日使用防曬產品。建議選擇「物理性防曬劑」,如含有氧化鋅或二氧化鈦的配方,這類成分對皮膚刺激性低,較不易引起過敏或泛紅。避免選擇化學性防曬劑,特別是含有酒精、香料或防腐劑的產品。外出時也應搭配帽子、口罩與陽傘等物理遮蔽工具,加強防護。
酒槽肌的飲食調整建議
飲食習慣與酒槽肌的關係密切,不少患者會發現特定食物在攝取後容易引發臉部泛紅、灼熱感或膿皰惡化。雖然每個人的反應因體質不同而異,但有些食物被廣泛認為是酒槽肌的「高風險誘發因子」,建議日常飲食中盡量避免。
建議避免的食物與飲品:
- 辛辣食物:如辣椒、薑、蒜等辛香刺激性強的食材,容易促使皮膚血管擴張,引起潮紅與灼熱感。
- 酒精:尤其是紅酒,被視為最常見的誘發物之一,會導致臉部微血管擴張與皮膚發炎反應。
- 高溫飲品:如熱茶、熱湯、熱咖啡,會使臉部血管擴張,加重泛紅現象。
- 含咖啡因飲料:例如咖啡、能量飲料,有些患者對咖啡因較敏感,容易引起皮膚過熱或發炎。
- 高糖精緻食品:如蛋糕、糖果、白麵包等,過多攝取會導致體內慢性發炎反應,進一步惡化皮膚狀況。
建議多攝取抗氧化與抗發炎食物,如深色蔬果(藍莓、菠菜)、Omega-3脂肪酸來源(亞麻仁油、魚油)、綠茶與富含益生菌的發酵食品(優格、味噌)等,有助穩定膚況。